2022. 10. 21. 07:20工夫

[棄甲】丟掉鎧甲. 表示戰敗. 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睅其目, 皤其腹, 棄甲而復.” 杜預注:“棄甲, 謂亡師.”《三國志·魏志·王肅傳》:“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?” 唐韓愈《與鳳翔邢尙書書》:“戎狄棄甲而遠遁, 朝廷高枕而不虞, 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!” 淸獨逸窩退士《笑笑錄·張元一詩》:“契丹賊孫萬榮寇幽州, 武懿宗棄甲南走.” 陳毅《過汾河平原》詩:“丘貉古今同一慨, 曳兵棄甲暗投降.”
[棄甲於思】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宋城, 華元爲植, 巡功. 城者謳曰:‘睅其目, 皤其腹, 棄甲而復, 於思於思, 棄甲復來.’” 杜預注:“於思, 多鬢之貌.”本爲宋筑城者譏笑絡腮胡子敗將華元之語, 后用“棄甲於思”戲謔應試落第. 淸趙翼《慰蕺園下第》詩:“生花不律行將禿, 棄甲於思忍復來.” 淸洪亮吉《北江詩話》卷二:“其《題號舍》詩曰:‘年年棄甲笑於思, 依舊靑鞋布襪來.’”
[棄甲曳兵】1.丟掉鎧甲, 拖著兵器. 形容戰敗逃跑的狼狽相.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填然鼓之, 兵刃既接, 棄甲曳兵而走.” 淸平步靑《霞外攟屑·掌故·尹侍御奏折》:“而乃棄甲曳兵, 望風奔潰, 廣平一帶, 州縣紛然瓦解.” 楊玉如《辛亥革命先著記》第六章第一節:“敵棄甲曳兵, 退至二道橋.”2.泛指失敗. 比喩論爭失敗后的狼狽狀態. 梁啓超《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》:“於是乎所謂國民總意說, 不得不棄甲曳兵, 設遯詞焉, 而變爲國民多數說.” 吳玉章《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》十:“在《民報》堅決有力的進攻下, 《新民叢報》終於棄甲曳兵、完全失敗, 最后不得不宣告停刊.”
[棄甲投戈】謂放下武器. 表示投降. 彭芬《署督部堂與司道紳耆致全省官紳電》:“仍先廣行諭告, 使衆周知:但能棄甲投戈, 決不究其既往.”
[棄甲負弩】丟棄鎧甲, 背起弓弩. 形容戰敗. 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, 不能拔也, 棄甲負弩, 戰竦而却, 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.”
[棄甲倒戈】丟棄鎧甲, 放下兵器. 表示戰敗. 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六回:“若是這個月破的, 便破;若是這個月破不的, 只可依張子布之言, 棄甲倒戈, 北面而降之耳.” 淸薛福成《庸盦筆記·述異·徐庶成眞》:“俄而, 衆賊麕至, 某將倉卒拔劍, 劍即飛去. 須臾, 賊衆紛紛衆甲倒戈而北.”
[棄生】拋棄生命. 指自盡. 《三國志·魏志·陳思王植傳》:“以罪棄生, 則違古賢‘夕改’之勸;忍活苟全, 則犯詩人‘胡顔’之譏.”
[棄失】丟失. 《禮記·中庸》“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” 唐孔穎達疏:“言奉持守於善道, 弗敢棄失.”
[棄代】去世. 代, 世. 三國魏曹植《求自試表》:“竊感先帝早崩, 威王棄代, 臣獨何人, 以堪長久.” 唐柳宗元《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》:“先夫人姓盧氏……元和元年, 歲次丙戌五月十五日, 棄代於永州零陵佛寺.”《新唐書·李景略傳》:“梅錄俯僂前哭, 景略即撫之曰:‘可汗棄代, 助爾號慕.’”
[棄斥】1.猶屛棄. 明唐順之《戶部主事陳君墓表》:“且以余之迂戇無似, 幸不爲此七人所棄斥.” 陳衍《<沈乙盦詩>序》:“自是多夜談, 索君舊作, 則棄斥不存片楮矣.” 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或棄斥德義, 蹇視淫遊, 以嘲弄社會、聊快其意, 如堂祥.”2.指被屛棄. 明瞿佑《歸田詩話·和獄中詩》:“不才棄斥逢明主, 多難扶持望故人.”
[棄外】謂棄置朝外. 外, 指京畿以外. 《漢書·南粵傳》:“朕, 高皇帝側室之子, 棄外奉北藩於代, 道里遼遠, 雍蔽樸愚, 未嘗致書.”《新唐書·王仲舒傳》:“吾久棄外, 周知俗病利, 得治之, 不自愧.”
[棄市】1.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刑人於市, 與衆棄之.”棄, 同“棄”. 本指受刑罰的人皆在街頭示眾, 民眾共同鄙棄之, 后以“棄市”專指死刑. 《漢書·景帝紀》:“<中元>二年春二月……改磔曰棄市, 勿復磔.”顏師古注:“磔, 謂張其屍也. 棄市, 殺之於市也.” 宋秦觀《盜賊中》:“今盜賊之法, 可謂密矣. 強盜得財滿匹及傷人者輙棄市.” 章炳麟《鳷鵲案戶鳴》詩:“按條當棄市, 銜寃欲愬誰?”2.代指應受棄市之刑者. 唐沈佺期《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》詩:“棄市沾皇渥, 投荒漏紫泥.”
[棄民】1.拋棄民眾. 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吾聞事君者從其義, 不阿其惑也;惑則誤民, 民誤失德, 是棄民也.” 韋昭注:“言民失德, 陷於刑辟, 是棄之也.”2.被社會屛棄之人. 漢劉向《說苑·建本》:“今夫晩世之惡人……骨肉不親也, 秀士不友也, 此三代之棄民也, 人君之所不赦也.” 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上智·太公》:“齊有華士者, 義不臣天子, 不友諸侯……太公曰:‘夫不臣天子, 不友諸侯, 望猶得臣而友之乎? 望不得臣而友之, 是棄民也.’”
[棄地】1.荒廢不用之地. 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東胡使使謂冒頓曰:‘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, 匈奴不能至也, 吾欲有之.’” 唐柳宗元《鈷鉧潭西小丘記》:“丘之小不能一畝, 可以籠而有之. 問其主, 曰:‘唐氏之棄地, 貨而不售.’”2.丟棄田地. 《宋史·劉摯傳》:“紹聖初, 來之邵、周秩論摯變法、棄地罪, 奪職知黃州.”
[棄灰】把灰燼棄在路上. 殷代對棄灰於道者斷其手, 商君對棄灰於道者處黥刑用以立威治國. 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. 子貢以爲重, 問之仲尼. 仲尼曰:‘知治之道也. 夫棄灰於街必掩人……雖刑之可也. 且夫重罰者, 人之所惡也;而無棄灰, 人之所易也. 使人行之所易, 而無離所惡, 此治之道.’” 漢桓寬《鹽鐵論·刑德》:“千仞之高, 人不輕淩;千鈞之重, 人不輕舉. 商君刑棄灰於道, 而秦民治.” 宋蘇軾《東坡志林·趙高李斯》:“商鞅立信於徙木, 立威於棄灰.”或曰刑棄灰於道者, 用以保馬, 以利耕戰. 明張萱《疑耀·秦法棄灰》:“秦法, 棄灰於道者棄市. 此固秦法之苛, 第棄灰何害於事, 而苛酷如此? 余嘗疑之, 先儒未有發明者. 偶閱《馬經》, 馬性畏灰, 更畏新出之灰, 馬駒遇之輒死, 故石礦之灰, 往往令馬落駒. 秦之禁棄灰也, 其爲畜馬計耶?”
[棄死】猶拼死. 唐韓愈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詩:“猶思脫儒冠, 棄死取先登. 又欲面言事, 上書求詔徵.”
[棄邪】舍棄邪說. 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諸子》:“覽華而食實, 棄邪而採正, 極睇參差, 亦學家之壯觀也.”
[棄邪從正】謂拋棄邪行, 歸向正道. 三國蜀諸葛亮《爲後帝伐魏詔》:“有能棄邪從正、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, 國有常典, 封寵大小, 各有品限.”亦作“棄邪歸正”. 淸鈕琇《觚賸·舒氏義烈》:“今公已棄邪歸正, 承襲王封.” 淸陳天華《猛回頭》:“棄邪歸正, 共結同盟, 驅除外族, 復我漢京.” 魯迅《南腔北調集·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》:“一種是革命的驍將, 殺土豪, 倒劣紳, 激烈得很, 一有蹉跌, 便稱爲‘棄邪歸正’, 罵‘土匪’, 殺同人, 也激烈得很.”
[棄邪歸正】見“棄邪從正”.
[棄同即異】1.謂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. 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吉也聞之, 棄同即異, 是謂離德.” 楊伯峻注:“此言棄同姓之國, 而親近異姓之國.”《周書·李遠傳》:“諸人幷世載忠貞, 沐浴敎義, 今若棄同即異, 去順效逆, 雖五尺童子, 猶或非之.”2.丟掉共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. 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史傳》:“傳聞而欲偉其事, 錄遠而欲詳其跡, 於是棄同即異, 穿鑿傍說, 舊史所無, 我書則傳, 此訛濫之本源, 而述遠之巨蠧也.”
[棄行改業】拋棄原來職業, 改從新的職業.
[棄好背盟】拋棄友好, 違背盟誓. 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齊環怙恃其險, 負其衆庶, 棄好背盟, 陵虐神主.”
[棄投】拋棄, 扔掉. 宋蘇舜欽《答宋太祝見贈》詩:“披豁聊短篇, 安足謂酬和. 莞爾當棄投, 毋留重吾過.”
[棄材】廢材, 無用之材. 指物或人. 三國魏曹植《當欲遊南山行》:“大匠無棄材, 船車用不均.” 晉葛洪《抱朴子·務正》:“役其所長, 則事無廢功;避其所短, 則世無棄材矣.” 明高啓《何隱君小墅》詩:“壁間田器掛, 窗裏浦帆來. 自戀幽居樂, 誰言是棄材.”
[棄杖草】中藥淫羊藿的別名. 謂老人服用此藥, 可以丟掉拐杖, 故名. 參閱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草一·淫羊藿》.
[棄車走林】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乙卯, 王乘左廣以逐趙旃. 趙旃棄車而走林.” 后因以“棄車走林”喩臨陣脫逃. 唐王維《與工部李侍郞書》:“列郡或棄車走林, 畏賊顧望, 貢獻不至, 莫有鬭心.”
[棄別】猶舍棄, 離去. 南朝宋鮑照《代陳思王白馬篇》:“丈夫設計誤, 懷恨逐邊戎, 棄別中國愛, 邀冀胡馬功.”
[棄身】1.猶舍身. 三國魏曹植《白馬篇》:“長驅蹈匈奴, 左顧淩鮮卑, 棄身鋒刃端, 性命安可懷.”2.謂不顧自身的名聲. 《梁書·徐勉傳》:“非徒棄日, 乃是棄身, 身名美惡, 豈不大哉! 可不愼歟?”
[棄言】1.背棄諾言. 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楚師將去宋, 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:‘毋畏知死, 而不敢廢王命, 王棄言焉.’王不能答.” 杜預注:“<楚王>未服宋而去, 故曰棄言.”2.已經廢棄之言. 《新唐書·黎幹傳》:“蓋玄所說不當於經, 不質於聖, 先儒置之不用, 是爲棄言.”
[棄忘】拋開、忘掉. 《三國志·蜀志·許靖傳》:“足下任此, 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、榮辱之機, 棄忘舊惡, 寬和群司, 審量五材, 爲官擇人?” 晉傅玄《鴻雁生塞北行》:“靈氣一何憂美, 萬里馳芬芳;常恐物微易歇, 一朝見棄忘.”
[棄其餘魚】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載:惠施爲梁相, 從車百乘, 猶嫌不足. 莊子澤邊見之, 棄其餘魚, 以示諷誡. 后因以“棄其餘魚”比喩節欲知足. 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勉學》:“阮嗣宗沈酒荒迷, 乖‘畏途相誡’之譬也;謝幼輿贜賄黜削, 違‘棄其餘魚’之旨也.”
[棄取】1.舍棄或采取. 元陳高《種橦花》詩:“豪家植花卉, 紛紛披垣牆……棄取何相異, 感物增惋傷.” 毛澤東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:“一切革命的黨派、革命的同志, 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.”2.猶嫌棄. 元無名氏《小孫屠》戲文第八出:“奴自小良人女, 謝君家提攜到這裏. 不棄取甘爲箕箒, 只願盡老連理.”
[棄若敝屣】亦作“棄之敝屣”.
像扔掉破鞋一樣把它拋棄, 比喩毫不可惜. 明趙弼《三賢傳》:“子食漢祿三世, 而一旦棄之敝屣.” 李大釗《警告全國父老書》:“世俗相交, 猶重然諾;國際宣言, 棄若敝屣, 是不信也.” 參見“棄屣”.
[棄臥】棄世高臥. 謂隱居. 宋蘇舜欽《和菱磎石歌》:“苟非高賢獨賞激, 終古棄臥於窮津. 世人愛憎逐興廢, 使我吟歎傷精神.”
[棄事】1.拋棄職責. 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“違命不孝, 棄事不忠, 雖知其寒, 惡不可取, 子其死之.”《韓非子·八奸》:“是以吏偸官而外交, 棄事而財親.”2.拋棄農事. 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立命緩貧而高浩居, 倍本棄事而安怠傲……陷於飢寒, 危於凍餒.”3.擺脫世事. 《莊子·達生》:“棄事則形不勞, 遺生則精不虧.”成玄英疏:“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, 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.”
[棄妻】1.被丈夫遺棄的妻子. 漢馬融《長笛賦》:“於是於臣、逐子、棄妻、離友, 彭、胥、伯奇, 哀姜、孝己, 攢乎下風, 收精注耳.” 漢禰衡《鸚鵡賦》:“放臣爲之屢歎, 棄妻爲之歔欷.”2.丈夫遺棄妻子. 明李詡《戒庵老人漫筆·漢肇手摹》:“今細民棄妻, 無論能書與不能書, 皆仍手摹之習.”
[棄易求難】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. 《後漢書·伏湛傳》:“陛下捨近務遠, 棄易求難, 四方疑怪, 百姓恐懼, 誠臣之所惑也.”
[棄知】見“棄智”.
[棄物】1.被丟棄之物;廢物. 《老子》:“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 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 故無棄物.” 唐杜甫《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》詩:“百年同棄物, 萬國盡窮途.” 淸李漁《閑情偶寄·器玩·茶具》:“凡製茗壺, 其嘴務直, 購者亦然. 一曲便可憂, 再曲則稱棄物矣.”2.比喩沒用之人. 淸昭槤《嘯亭續錄·劉文淸語》:“乾隆末, 和相當權, 最尙奢華……其衣冠敝陋、悃幅無華者, 人皆視爲棄物.”
[棄兒】被父母遺棄的嬰幼兒. 宋蘇軾《與朱鄂州書》:“軾向在密州, 遇饑年……專以收養棄兒.”《淸史稿·食貨志一》:“若父母均無所考, 或均無國籍, 而生於中國地方者, 亦屬中國國籍. 其生地幷無可考而在中國地方發見之棄兒, 同.”
[棄舍】亦作“棄捨”.
舍棄, 丟開. 《易·井》“舊井無禽時舍也” 唐孔穎達疏:“時舍也者, 以既非食, 禽又不向, 即是一時共棄舍也.” 元關漢卿《五侯宴》第二折:“我如今官差便可棄舍, 哎, 兒也! 咱兩個須索今日離別, 這寃家必定是前生業.” 淸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六:“欲作佳詩, 先選好韻. 凡其音涉啞滯者, 晦僻者, 便棄捨.”
[棄命】違命;拋棄命令. 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貪貨棄命, 亦君所惡也. 昏而受命, 日未中而棄之, 何以事君?” 明劉基《春秋明經·杞子來朝公子遂帥師入杞》:“今而棄命廢職, 忘先君之所事守, 不能居其封爵, 亦可鄙矣.”
[棄忽】遺忘, 忽略. 宋司馬光《重微》:“以爲曲突徙薪無恩澤, 焦頭爛額爲上客, 故未然之言, 常見棄忽;及其已然, 又無所及.”
[棄咎】謂棄惡爲善. 《書·康誥》:“若有疾, 惟民其畢棄咎.” 孔傳:“如欲去疾, 治之以理, 則惟民其盡棄惡修善.”《後漢書·章帝紀》:“諸以前妖惡禁錮者, 一皆蠲除之, 以明棄咎之路.”
[棄妾】被棄之妾. 南朝宋鮑照《山行見孤桐》詩:“棄妾望掩淚, 逐臣對撫心.” 南朝梁王僧孺《何生姬人有怨》詩:“逐臣與棄妾, 零落心可知.” 唐李白《白頭吟》:“覆水再收豈滿杯? 棄妾已去難重回.”
[棄卷】謂輟學. 淸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細柳》:“怙最鈍, 讀數年不能記姓名. 母令棄卷而農.”
[棄法】廢棄法度. 北齊劉晝《新論·法術》:“建國君人者, 雖能善政, 未有棄法而成治也.”
[棄官】謂自動解職去官. 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科場一·典史再舉鄕試》:“<曹文忠>爲山西代州敎職, 負才不屑卑冗, 欲棄官再就試, 爲吏部駁奏.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二:“<朱晦翁>慨然歎息道:‘看此世界, 直道終不可行!’遂棄官不做, 隱居本處武夷山中.”
[棄故攬新】拋棄舊的, 吸收新的. 淸曾國藩《黃仙嶠前輩詩序》:“間以其餘發爲詩章, 又能棄故攬新, 約言豊義, 而先生曾不以自鳴, 退然若無以與於古者.”
[棄背】1.死亡的婉詞. 多用於尊親. 晉王羲之《雜帖一》:“周嫂棄背, 再周忌日, 大服終此晦, 感摧傷悼.” 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終制》:“先夫人棄背之時……棺器率薄, 藏內無塼.”2.拋棄, 離棄. 唐白居易《太行路》詩:“與君結髮未五載, 豈期牛女爲參商. 古稱色衰相棄背, 當時美人猶怨悔.” 唐白居易《得景娶妻三年無子舅姑將出之訴云歸無所從》:“承家不嗣, 禮許仳離. 去室無歸, 義難棄背.”
[棄背天下】帝王之死的婉詞. 《三國志·魏志·齊王芳傳》:“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, 臣子永惟忌日之哀.”
[棄俗】脫離世俗. 晉夏侯湛《東方朔畫贊》:“先生噓吸沖和, 吐故納新, 蟬蛻龍變, 棄俗登仙.”《京本通俗小說·菩薩蠻》:“這個和尙是溫州人氏, 姓陳名義, 三舉不第, 因此棄俗出家, 在靈隱寺做侍者.”
[棄信】失信;違背信義. 《左傳·成公六年》:“說欲襲衛……伯宗曰:‘不可. 衛唯信晉, 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, 若襲之, 是棄信也.’”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夫貪小利以自快, 棄信於諸侯, 失天下之援, 不如與之.” 宋葉適《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》:“賊雖蟻聚, 而棄信殘酷, 驅脅遠來, 下莫順聽.”
[棄逆歸順】謂脫離叛軍而歸順朝廷. 唐韓愈《論淮西事宜狀》:“若形勢已窮, 不能爲惡者, 不須過有殺戮, 喩以聖德, 放之使歸……自然相率棄逆歸順.”《舊唐書·仆固懷恩傳》:“臣男玢嘗被同羅虜將, 蓋亦制不由己, 旋即棄逆歸順.”
[棄屍】無人收殮的屍體. 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卷上:“大歷初, 關東人疫, 死者如麻. 滎陽人鄭損, 率有力者, 每鄕大爲一墓, 以葬棄屍, 謂之鄕葬.”
[棄孩】棄兒. 宋蘇軾《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》之二:“磨刀入谷追窮寇, 灑涕循城拾棄孩.”
[棄除】捐棄, 消除. 《北齊書·祖珽傳》:“和士開亦以珽能決大事, 欲以爲謀主, 故棄除舊怨, 虛心待之.”
[棄約】違約, 不守前約. 《詩·邶風·擊鼓》“不我信兮” 漢鄭玄箋:“歎其棄約, 不與我相親信.”
[棄捐】1.拋棄;廢置. 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子曰:‘少棄捐在外, 嘗無師傅所敎學, 不習於誦.’”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:“棄捐五帝之恩刑, 推厥三王之法籍.” 唐胡適《行路難》詩之一:“黃金如斗不敢惜, 片言如山莫棄捐.” 章炳麟《駁康有爲論革命書》:“所謂聖明之主者, 亦非遠於人情者也, 果能敝屣其黃屋, 而棄捐所有以利漢人邪?”2.特指士人不遇於時或婦女被丈夫遺棄. 漢劉向《<戰國策>序》:“當此之時……重約結誓, 以守其國, 故孟子、孫卿儒術之士, 棄捐於世;而遊說權謀之徒, 見貴於俗.” 唐張籍《離婦》詩:“十載來夫家, 閨門無瑕疵……念君終棄捐, 誰能強在茲.” 唐吳筠《覽古》詩之七:“魯侯祈政術, 尼父從棄捐. 漢主思英才, 賈生被排遷.” 宋陳師道《賀許州梁資政書》:“某向以不虞之名, 誤被非常之舉, 間緣罪戾, 自取棄捐.” 明何景明《東門賦》:“念我與君, 少小結髮, 何言中路, 棄捐決別.”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妾櫝中有玉, 恨郞眼內無珠, 命之不辰, 風塵困瘁, 再得脫離, 又遭棄捐.” 淸吳偉業《贈陸生》詩:“京華浪跡非長計, 賣藥求名總遊戲. 習俗誰容我棄捐, 才名苦受人招致.”3.人死的婉詞. 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有先生則活, 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, 長終而不得反.” 唐李翱《右仆射楊公墓志》:“公生六年, 太保棄捐;未及成童, 虢國又終.” 明宋濂《故封承事郞給事中王府君墓版文》:“予生髮未燥, 先公棄捐, 一念及茲, 肝膽爲之拆裂.” 淸趙翼《哭劉瀛坡總戎》詩:“如此相知忍棄捐, 身騎箕尾竟登仙.”
[棄逝】去世, 逝世. 元關漢卿《陳母敎子》第四折:“他父曾爲前朝相國, 早年棄逝.”
[棄辱】疏遠侮慢. 《三國志·魏志·齊王芳傳》“遣芳歸藩於齊, 以避皇位”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《魏書》:“皇帝即位, 纂繼洪業, 春秋已長, 未親萬機, 躭淫內寵, 沉漫女色, 廢捐講學, 棄辱儒士.”
[棄逐】1.舍棄驅逐. 《管子·輕重戊》:“楚王聞之, 告其相曰:‘……禽獸者群害也, 明主之所棄逐也. 今齊以其重寳貴買吾群害, 則是楚之福也.’”2.猶放逐. 《楚辭·九章·哀郢》:“信非吾罪而棄逐兮, 何日夜而忘之!”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今臣不肖, 棄逐於秦而出關, 願爲足下掃室布席, 幸無我逐也.”《漢書·汲黯傳》:“召黯拜爲淮陽太守……黯既辭, 過大行李息, 曰:‘黯棄逐居郡, 不得與朝廷議矣.’”
[棄財】謂多餘的錢財. 漢賈誼《新書·銅布》:“挾銅之積, 制吾棄財, 以與匈奴逐爭其民, 則敵必壞矣.”
[棄席】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文公棄荏席, 後黴黑, 咎犯辭歸.” 后因以“棄席”比喩被拋棄的功臣. 南朝宋鮑照《代東武吟》:“棄席思君幄, 疲馬戀君軒, 願垂晉主惠, 不愧田子魂.”參閱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.
[棄疾】猶加害;遺患. 《左傳·哀公七年》:“吳來徵百牢……景伯曰:‘吳將亡矣, 棄天而背本. 不與, 必棄疾於我.’” 楊伯峻注:“棄疾, 猶今言加害.”《左傳·哀公十二年》:“吳徵會於衛……子木曰:‘吳方無道, 國無道, 必棄疾於人. 吳雖無道, 猶足以患衛.’”《漢武帝內傳》:“輕則鍾禍於父母, 詣玄都而考罰;慢則暴終而墮惡道, 棄疾於後世.”
[棄家蕩産】猶傾家蕩產. 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, 不過爲迷花戀柳, 揮金如土, 異日必爲棄家蕩産之人, 不堪承繼家業耳!”
[棄書捐劍】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籍少時, 學書不成, 去學劍, 又不成. 項梁怒之. 籍曰:‘書足以記名姓而已, 劍一人敵, 不足學, 學萬人敵.’於是項梁乃敎籍兵法.” 后因以“棄書捐劍”比喩立大志者不屑細事. 宋蘇軾《贈李彦威秀才》詩:“棄書捐劍學萬人, 紈袴儒冠皆誤身.”
[棄能】猶遺賢. 《南史·謝莊傳》:“今蒞人之職, 宜遵六年之限, 進得章明庸惰, 退得人不勤擾, 如此, 則上靡棄能, 下無浮謬.”
[棄責】免除舊債. 責, 通“債”. 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公屬百官, 賦職任功, 棄責薄歛, 施舍分寡.” 韋昭注:“棄責, 除宿責也.”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歲竟, 此兩家常折券棄責.”顏師古注:“以簡牘爲契券, 既不徵索, 故折毀之, 棄其所負.”《續資治通鑑·宋神宗熙寧十年》:“所灌縣郡, 蠲賦棄責, 流民所過, 毋得征算.”
[棄捨】見“棄舍”.
[棄堂帳】人死的婉詞. 唐顏眞卿《朝議大夫徐府君神道碑》:“<夫人>春秋六十有八, 棄堂帳於相州之安陽.” 淸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·書卒異詞》:“凡人死曰卒, 曰歿……又曰棄堂帳.”
[棄常】失常;丟棄常道. 《左傳·莊公十四年》:“妖由人興也. 人無釁焉, 妖不自作. 人棄常, 則妖興, 故有妖.”《梁書·任昉傳》:“雖嗣君棄常, 獲罪宣德, 王室不造, 職臣之由.”
[棄唾】吐掉唾沫. 比喩鄙棄至賤之物, 毫不可惜. 南朝齊張融《與周顒書論釋法寵》:“法寵法師, 絶塵如棄唾, 若斯之志, 大矣遠矣.” 宋秦觀《送劉承議解職歸養》詩:“登山尙記飛雲處, 罷吏端如棄唾輕.”
[棄國】丟棄封國或都城. 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“是月, 匈奴攻代, 代王喜棄國, 自歸雒陽, 赦爲合陽侯.” 張懷奇《頤和園詞》:“荊棘銅駝倒殿門, 途窮賀監泣荒村, 官家棄國餘雙闕, 大府勤王望九閽.”
[棄過圖新】拋棄過錯, 謀求更新. 《金史·完顏匡傳》:“又蒙聖畫改輸銀三百萬兩, 在本朝宜不敢固違, 然傾國家資財, 竭民膏血, 恐非大金皇帝棄過圖新、兼愛南北之意也.”
[棄移】人死的婉詞. 唐賈島《哭盧仝》詩:“長安有交友, 託孤遽棄移. 塚側誌石短, 文字行參差.”
[棄情遺世】猶言忘情脫俗. 明何景明《七述》:“乃有棄情遺世, 餐氣服道, 忽迢遙以輕舉, 望玉京而逕造.”
[棄婦】被丈夫遺棄的婦女. 唐顧況《棄婦詞》:“古來有棄婦, 棄婦有歸處. 今日妾辭君, 遣妾何處去?” 淸錢謙益《嫁女詞》之三:“況我非棄婦, 何能不汍瀾?” 淸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五:“宋無名氏《九張機》, 自是逐臣棄婦之詞, 淒婉綿麗, 絶妙古樂府也.”
[棄惡】1.丟棄怨恨. 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吾與女同好棄惡, 復脩舊德, 以追念前勳.”2.嫌棄厭惡. 《元典章·戶部四·嫁娶》:“民間婚姻詞訟繁多, 蓋緣僥倖之徒不守節義, 妄生嫌疑, 棄惡夫家, 故違原約.”
[棄惡從善】丟棄邪惡行爲去做好事. 如:犯罪分子只有坦白交待、棄惡從善才有出路.
[棄靸】被丟棄的鞋子. 喩輕微之物. 靸, 鞋的一種. 唐皮日休《二遊詩》之二:“歘爾解其綬, 遺之如棄靸.” 參見“棄若敝屣”.
[棄朝】君主死亡的婉詞. 明高啓《詠三良》:“殉葬古所禁, 秦國固戎風, 穆公臨棄朝, 要此三臣從.”
[棄短用長】猶棄短就長. 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一回:“此時南京立了個工藝局, 開辦之後, 製造出來的貨物, 總還是土樣, 不能改良, 因此制臺想派一個人到外國去調查調查有什麽新法子, 回來敎給這些工匠等, 他們好棄短用長.”
[棄短就長】謂舍棄短處而采用長處. 漢孔融《肉刑議》:“故明德之君, 遠度深惟, 棄短就長, 不苟革其政也.”
[棄智】亦作“棄知”.
道家謂屛棄聰明智巧. 《老子》:“絶聖棄智, 民利百倍.”《莊子·胠篋》:“故絶聖棄知, 大盜乃止;擿玉毀珠, 小盜不起.” 晉葛洪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外物棄智, 滌蕩機變, 忘富逸貴, 杜遏勸沮……道家之業也.”
[棄智遺身】謂不與人斗智爭利, 忘記自身的存在. 三國魏嵇康《贈兄秀才入軍詩》:“琴詩自樂, 遠遊可珍. 含道獨往, 棄智遺身. 寂乎無累, 何求於人?”
[棄筆】猶言投筆. 謂放棄文墨之事. 北周庾信《謝滕王集序啓》:“非有班超之志, 遂已棄筆;未見陸機之文, 久同燒硯.” 參見“棄筆從戎”.
[棄筆從戎】猶投筆從戎. 謂文人棄文就武. 唐張鷟《遊仙窟》:“蜀生狡猾, 屢侵邊境. 兄及夫主, 棄筆從戎, 身死寇埸, 煢魂莫返.”
[棄觚】猶棄筆. 觚, 古代寫字用的木簡. 《西京雜記》卷三:“傅介子年十四, 好學書, 嘗棄觚而歎曰:‘大丈夫當立功絶域, 何能坐事散儒?’後卒斬匈奴使者, 還拜中郞.” 淸納蘭性德《淥水亭雜識》卷三:“棄觚與班生投筆相類.” 參見“棄筆”.
[棄道任術】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鞅曰:‘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, 而君曰:“久遠, 吾不能待……”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, 君大說之耳.’” 后因以“棄道任術”謂統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術. 晉陸機《五等論》:“降及亡秦, 棄道任術, 懲周之失, 自矜其得.”
[棄割】謂絕命, 自盡. 舊題隋侯夫人《自傷》詩:“性命誠所重, 棄割良可傷. 懸帛朱棟上, 肝腸如沸湯.”
[棄祿】舍棄俸祿. 人死的婉詞. 《剪燈餘話·賈云華還魂記》:“生又問:‘平章棄祿數年, 今有誰在? 生事若何?’”
[棄絶】1.斷絕;拋棄. 晉干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五:“含乃棄絶人事, 躬親侍養, 以知名州黨.” 唐杜甫《垂老別》詩:“棄絶蓬室居, 塌然摧肺肝.” 宋蘇軾《答李端叔書》:“先蒙惠書, 又復懶不即答, 頑鈍廢禮, 一至於此, 而足下終不棄絶, 遞中再辱手書, 待遇益隆.” 丁玲《自殺日記》五:“說我脾氣壞, 難道我學不會那些虛假的技巧, 就該被人棄絕嗎?”2.指被拋棄. 唐韓愈《與袁相公書》:“閤下儻引而致之, 密加識察, 有少不如所言, 愈爲欺罔大君子, 便宜得棄絶之罪於門下.” 淸梅曾亮《㚆上汪尙書書》:“然則推公之心, 其有以卑位自嫌, 而不敢自進其說者, 固宜得棄絶之罪於大君子, 而未離乎卑陋之見者也.”
[棄瑕】不追究缺點過失. 《舊唐書·文苑傳中·李邕》:“伏惟敷含垢之道, 存棄瑕之義, 遠思劇孟, 近取李邕, 豈惟成愷悌之澤, 實亦歸天下之望.” 明陳子龍《直糾大貪疏》:“洗濯肺腸, 盡改往轍, 以報朝廷棄瑕之恩.” 參見“棄瑕錄用”.
[棄瑕忘過】謂不追究缺點和過錯. 《南史·虞寄傳》:“且聖朝棄瑕忘過, 寬厚待人, 改過自新, 咸加敘擢.”
[棄瑕取用】見“棄瑕錄用”.
[棄瑕錄用】謂不計較缺點、過失而錄用人才. 三國吳陸瑁《與曁豔書》:“夫聖人嘉善矜愚, 忘過記功, 以成美化. 加今王業始建, 將一大統, 此乃漢高棄瑕錄用之時也.” 南朝梁丘遲《與陳伯之書》:“聖朝赦罪責功, 棄瑕錄用, 推赤心於天下, 安反側於萬物.” 唐陸贄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舍己從人, 故能通天下之志;棄瑕錄用, 故能盡天下之才.” 淸蔣士銓《桂林霜·閨誠》:“朝廷赦以不死, 又復棄瑕錄用, 使之專閫.”亦作“棄瑕取用” 漢陳琳《爲袁紹檄豫州》:“於是提劍揮鼓, 發命東夏, 收羅英雄, 棄瑕取用.”《三國志·吳志·朱據傳》:“據以爲天下未定, 宜以功覆過, 棄瑕取用, 舉淸厲濁.”
[棄遠】拋棄、疏遠. 《韓非子·說難》:“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, 而說之以厚利, 則見下節而遇卑賤, 必棄遠矣.”《楚辭·離騷》“不撫壯而棄穢兮” 宋洪興祖補注:“謂其君不肯當年德盛壯之時, 棄遠讒佞也.”
[棄損】拋棄、損害. 《鬼谷子·捭闔》:“故言死、憂患、貧賤、苦辱、棄損、亡利、失意、有害、刑戮、誅罰爲陰, 曰終.” 陶弘景注:“凡此皆欲人之死, 故曰陰曰終.”
[棄業】丟棄所從之業. 三國吳韋昭《博弈論》:“今世之人, 多不務經術, 好翫博弈, 廢事棄業, 忘寢與食.” 唐張籍《賈客樂》詩:“農夫稅多長辛苦, 棄業長爲販寳翁.”
[棄業變産】變賣產業. 李準《不能走那條路》七:“有共產黨領導, 決不能看著叫你棄業變產, 大人小孩流落街頭.”
[棄暗投明】原謂拋棄暗弱之主, 投賢明之主. 后多謂斷絕與黑暗勢力的關系, 走向光明大道. 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回:“公既與曹公有舊, 何不棄暗投明?” 明梁辰魚《浣紗記·交戰》:“老夫不知就是范大夫……何不反邪歸正, 棄暗投明?”《當代》1981年第3期:“他是從陳炯明那里棄暗投明過來的.”
[棄農經商】放棄農業, 經營商業. 如:我國古代以農爲本, 反對棄農經商, 舍本逐末.
[棄遣】拋棄、驅逐. 《三國志·蜀志·劉琰傳》:“胡氏有美色, 琰疑其與後主有私, 呼(卒)五百撾胡, 至於以履搏面, 而後棄遣.”
[棄置】1.拋棄, 扔在一邊. 南朝梁丘遲《答徐侍中爲人贈婦》詩:“糟糠且棄置, 蓬首亂如麻.” 宋陸遊《讀書未終卷而睡有感》詩:“暮年緣一懶, 百事俱棄置.” 明高啓《寓感》詩之十六:“棄置久不調, 流塵被朱絲.” 淸陳夢雷《擬古詩靑靑河畔草》:“結髮與君知, 相要以終老, 何堪一分手, 棄置在遠道.” 毛澤東《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》:“一切守備薄弱之據點和城市則堅決攻取之……一切守備強固之據點和城市則暫時棄置之.”2.謂不被任用. 三國魏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詩:“心悲動我神, 棄置莫復陳.” 唐王維《老將行》:“自從棄置便衰朽, 世事蹉跎成白首.” 明高叔嗣《送別德兆武選放歸》詩:“罷歸時共惜, 棄置古常聞.” 淸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獻三·李忠定公》:“孝宗賢君, 忠定名臣, 同時而不相知如此. 則忠定在紹興中, 其棄置屛斥, 不亦宜乎!”
[棄毀】丟棄、毀壞. 《南史·沈炯傳》:“<炯>以母在東, 恒思歸國, 恐以文才被留, 閉門却掃, 無所交接, 時有文章, 隨即棄毀, 不令流布.”
[棄義倍信】背離信義. 謂不講道義, 不守信用. 倍, 通“背”. 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, 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.”
[棄群臣】帝王之死的婉詞. 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古者禹死, 將傳天下於益, 啓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啓……王不幸棄群臣, 則子之亦益也.” 宋曾鞏《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》:“<仁宗>棄群臣之日, 天下聞之, 路祭巷哭, 人人感動歔欷, 其得人之深, 未有知其所繇然者.” 王闓運《李仁元傳》:“宣宗棄群臣, 遺詔, 命後世毋奉配郊.”
[棄嫌】嫌棄, 厭惡. 唐劉兼《芳春》詩:“桃花滿地春牢落, 柳絮成堆雪棄嫌.” 元李壽卿《伍員吹簫》第二折:“這個則是豆兒粥……如不棄嫌, 這兩罐都與將軍食用波.”《警世通言·莊子休鼓盆成大道》:“婆娘道:‘我央你老人家爲媒說合, 若不棄嫌, 奴家情願服事你主人.’” 許地山《空山靈雨·面具》:“人面原不如那紙的面具喲……無論你怎樣褒獎, 怎樣棄嫌, 它們一點也不改變.”
[棄撇】丟開;撇下. 《水滸傳》第三六回:“兄弟, 你早晩只在家侍奉, 休要爲我到江州來, 棄撇父親, 無人看顧.” 明鄭虛舟《大揭帖·沉醉東風》套曲:“把山盟共設, 不許片時棄撇, 若有箇負心的, 敎他隨燈兒便滅.”
[棄蔑】輕蔑而棄絕. 《南史·宋晉熙王昶傳》:“晉熙國太妃謝氏, 沈刻無親, 物理罕比, 骨肉至親, 尙相棄蔑, 況以義合, 免苦爲難.”
[棄厭】厭棄. 厭惡、嫌棄. 《紅樓夢》第三六回:“<寳玉>又見如此景況, 從來未經過這番被人棄厭, 自己便訕訕的紅了臉, 只得出來了.”
[棄疑】排除疑點. 謂善明察. 《荀子·議兵》:“請問爲將? 孫卿子曰:‘知莫大乎棄疑, 行莫大乎無過, 事莫大乎無悔.’”
[棄僞從眞】丟棄虛偽而追從眞理. 太平天國洪仁玕《軍次實錄》:“非我眞聖主不恤操勞, 誠恐其誘惑人心, 紊亂眞道, 故不得不亟於棄僞從眞, 去浮存實, 使人人共知虛文之不足尙, 而眞理自在人心也.”
[棄養】父母逝世的婉詞. 謂父母死亡, 子女不得奉養. 亦泛指尊者、長者死亡. 唐蘇頲《章懷太子良娣張氏神道碑》:“粵景龍二載孟夏之月, 遘疾棄養於京延康第之寢.” 淸吳定《答曹尙書書》:“念先人棄養八年, 明公不忘舊好, 施及於孤, 古人之交, 再見今日.”《痛史》第二十回:“先祖母病重時, 不錯, 是回來過, 但是先祖母棄養後, 辦了喪事, 又出門去了.” 蘇曼殊《斷鴻零雁記》第五章:“妾自生母棄養, 以至今日, 伶仃愁苦, 已無復生人之趣.”
[棄屣】扔掉鞋子. 比喩輕視. 語出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舜視棄天下, 猶棄敝蹝.” 朱熹集注:“蹝, 草履也.”《廣韻·去寘》“屣”下引《孟子》:“舜去天下如脫敝屣.” 元袁易《寄吳中諸友·湯師言》詩:“卓行拘常調, 微官更數移. 君懷同棄屣, 吾道歎如絲.”
[棄墜】脫落下墜. 唐杜牧《秋日偶題》詩:“荷花兼柳葉, 彼此不勝秋……綠眉甘棄墜, 紅臉恨飄流.”
[棄播】猶播棄. 拋棄. 明陳子龍《南溟》詩之五:“天未寧爾以治, 公孫於野, 聖不違時. 豈曰棄播? 優遊阿谷. 履道弗彰, 克柔克正, 以永令名.”
[棄遺】遺棄, 拋棄. 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僧伽羅國》:“山川道阻, 凍餒艱辛, 一言忤意, 遂見棄遺.” 宋蘇轍《齊州祈雨雪祝文》:“蒙神之休, 常以有年, 雲興膚寸, 實雨天下, 矧伊我邦, 而或棄遺.”
[棄骸】丟棄屍骨. 謂死亡. 《三國志·吳志·虞翻傳》“權積怒非一, 遂徙翻交州”裴松之注引《虞翻別傳》:“永隕海隅, 棄骸絶域.”
[棄劍】亦作“棄劒”.
1.投劍. 《呂氏春秋·知分》:“荊有次非者, 得寳劍於干遂, 還反涉江, 至於中流, 有兩蛟夾繞其船……次非攘臂袪衣拔寳劍曰:‘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, 棄劍以全已, 余奚愛焉.’於是赴江刺蛟, 殺之而復上船, 舟中之人皆得活.”2.古人習慣佩劍, 因以“棄劍”指棄俗、棄世而歸道. 南朝梁江淹《學梁王兔園賦》:“逮至山頂, 丹壁四平. 靈木夾道, 神草列生. 俯瞰太一, 下視流星. 既投冠而棄劍, 亦抗魄而盪靈.” 唐李白《流夜郞半道承恩放還書懷示息秀才》詩:“棄劍學丹砂, 臨爐雙玉童.”
[棄餘】1.拋棄多餘之物. 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》“是歲用棗祗、韓浩等議, 始興屯田”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《魏書》:“自遭荒亂, 率乏糧穀. 諸軍幷起, 無終歲之計, 飢則寇略, 飽則棄餘.”2.所拋棄的多餘之物. 唐韓愈《衛府君墓志銘》:“嗟惟君, 篤所信, 要無有, 弊精神, 以棄餘, 賈於人.” 宋葉適《經總制錢一》:“而秦檜權忮, 劫脅一世而出其上, 及其取於棄餘瑣屑之間以爲國命者, 是何其無恥之至是也哉!” 淸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藝六·葉水心論<三國志>》:“<葉>又云:近世有謂《三國志》當更修定者, 蓋見注所載尙有諸書;不知注之所載, 皆壽棄餘.”
[棄廢】猶廢棄;不用. 舊題漢黃石公《素書·遵義》:“略己而責人者不治, 自厚而薄人者棄廢.” 張商英注:“自厚而薄人, 則人才將棄廢矣.” 南朝梁劉潛《彈賈執傅湛文》:“<湛>近效殘貧, 賄賂狼藉, 特逢解網, 宥其餘命, 自被棄廢, 尤懷怨憤.” 宋曾鞏《襄州到任表》:“小藝片言之善, 偏長一曲之材, 皆欲養成, 未嘗棄廢.”
[棄潰】棄陣潰逃. 《宋史·陳貴誼傳》:“軍中恥言敗北, 則陣亡者不恤;恥言棄潰, 則逃竄者復招.”
[棄戮】離棄幷殺害. 《晉書·長沙王乂傳》:“上矯君詔, 下離愛弟, 推移輦轂, 妄動兵威, 還任豺狼, 棄戮親善.”
[棄擇】猶取舍. 唐孫過庭《書譜》:“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, 文鄙理疎, 意乖言拙……非訓非經, 宜從棄擇.”
[棄薄】厭棄, 鄙棄. 《北史·司馬消難傳》:“其妻高, 齊神武女也. 在鄴極加禮敬, 入關便相棄薄.”《詩·衛風·氓》“不思其反” 唐孔穎達疏:“是曾不思念復其前言而棄薄我.”
[棄瓢】漢蔡邕《琴操·箕山操》載, 堯時許由隱居箕山, 常以手捧水而飲. 人見其無器, 以一瓢遺之. 由飲畢, 以瓢掛樹. 風吹樹動, 曆曆有聲, 由以爲煩擾, 遂取瓢棄之. 后因以“棄瓢”爲隱居的典實. 明劉訓《許由隱居》詩:“棄瓢林下風生樹, 洗耳溪邊水漾灣.”
[棄瓢叟】見“棄瓢翁”.
[棄瓢翁】堯時隱士許由的別稱. 后亦泛指隱士. 金段克己《歲己酉春正月張漢臣下世因作古意》詩之二:“世無棄瓢翁, 軒輊定誰說.”亦稱“棄瓢叟”. 明石珤《登封龍山賦》:“地存畫卦之臺, 巖有棄瓢之叟.” 參見“棄瓢”.
[棄瓢巖】山崖名. 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箕山上, 因相傳堯時許由曾棄瓢於此而得名. 唐胡曾《詠史詩·箕山》:“棄瓢巖畔中宵月, 千古空聞屬許由.” 明王翰《箕山夕照》詩:“洗耳溪頭餘曉籟, 棄瓢巖畔有寒松.” 參見“棄瓢”.
[棄餐】1.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:“<周公>一飯三吐哺, 起以待士, 猶恐失天下之賢人.” 后以“棄餐”檃括其義, 用爲典實. 三國魏曹植《娛賓賦》:“揚仁恩於白屋兮, 踰周公之棄餐. 聽仁風以忘憂兮, 美酒淸而肴甘.”2.謂不暇進餐. 形容事迫情急. 三國魏曹植《求自試表》:“流聞東軍失備, 師徒小衄. 輟食棄餐, 奮袂攘衽, 撫劍東顧, 而心已馳於吳會也.”
[棄劒】見“棄劍”.
[棄親】拋棄親族. 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且夫兄弟之怨, 不徵於他, 徵於他, 利乃外矣. 章怨外利, 不義;棄親即翟, 不祥;以怨報德;不仁.”
[棄擲】拋棄. 唐杜甫《投簡咸華兩縣諸子》詩:“自然棄擲與時異, 況乃疏頑臨事拙.” 宋蘇轍《次韻王鞏上元見寄》之一:“棄擲良宵君謂何, 淸天流月鑑初磨.” 明張溥《孟門行》:“本以結同心, 何知反棄擲.” 淸方苞《儲禮執文稿序》:“而世之登高科, 致膴仕者, 出其所業, 衆或棄擲而不陳.”
[棄舊】1.丟棄舊狀. 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邑以賈怠, 不如完舊. 賈怠無卒, 棄舊不祥.” 楊伯峻注:“舊指不怠, 勤愼.”2.遺棄舊好. 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夫禮, 新不閒舊. 王以狄女閒姜任, 非禮且棄舊也.” 漢蔡邕《正交論》:“是以君子愼人所以交己, 審己所以交人. 富貴則無暴集之客, 貧賤則無棄舊之賓矣.”
[棄舊迎新】丟棄舊人, 迎接新人. 謂愛情不專一. 《警世通言·玉堂春落難逢夫》:“<知縣>叫:‘皮氏! 想你見那男子棄舊迎新, 你懷恨在心, 藥死親夫, 此情理或有之.’”《白雪遺音·馬頭調·冤家說的》:“冤家說的那裏話, 先有你來後有他, 奴怎肯, 棄舊迎新將你撇下.”
[棄舊圖新】拋棄舊的錯誤, 謀求走上新的正確道路. 毛澤東《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》:“共產黨員對於在工作中犯過錯誤的人們, 除了不可救藥者外, 不是采取排斥態度, 而是采取規勸態度, 使之翻然改進, 棄舊圖新.”
[棄舊憐新】遺棄舊寵, 愛戀新歡. 元趙顯宏《一枝花·行樂》套曲:“也不怕棄舊憐新女嫌, 也不怕愛錢巴鏝娘嚴.”《金甁梅詞話》第三八回:“你一旦棄舊憐新, 讓了甜桃, 去尋酸棗, 不合今日敎你哄了, 奴將你這定盤星兒錯認了.” 淸秋瑾《精衛石》彈詞第二回:“棄舊憐新男慣性, 居官人更不容談.”
[棄禮】拋棄禮制. 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棄禮違命, 楚其危哉!”《左傳·哀公七年》:“晉范鞅貪而棄禮, 以大國懼敝邑, 故敝邑十一牢之.”
[棄瓊拾礫】比喩丟棄珍貴的而拾取無用的. 瓊, 美玉;礫, 瓦礫. 晉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喩》:“捐荼茹蒿者必無識甘之口;棄瓊拾礫者必無甄珍之明.”
[棄職】擅離職守. 許地山《女兒心》一:“你想我底身分能夠撇開皇上不顧嗎……革命黨要來, 在我們底地位就得同他們開火;若不能打, 也不能棄職而逃.”
[棄礎】廢棄的柱礅. 泛指廢墟. 元戴良《至古城飲馮氏家》詩:“荒基記歌榭, 棄礎憶吟舘. 不睹物興衰, 詎知時治亂.”
[棄壘】廢棄的壁壘. 泛指殘垣斷壁. 明高啓《遊城西得豔字》詩:“壞宮茨被垣, 棄壘葑漫塹.”
[棄穢】拋棄穢濁. 穢, 喩讒佞之人. 《楚辭·離騷》:“不撫壯而棄穢兮, 何不改此度.” 洪興祖補注:“謂其君不肯當年德盛壯之時, 棄遠讒佞也.”
[棄軀】捐軀;舍棄生命. 《漢書·吳王劉濞傳》:“今吳王自以與大王同憂, 願因時循理, 棄軀以除患於天下, 意亦可乎?” 宋蘇軾《送喬仝寄賀君》詩之一:“君年二十美且都, 初得惡疾墮眉鬚. 紅顔白髮驚妻孥, 覽鏡自嫌欲棄軀.”
[棄壤】廢地, 無用之地. 淸黃六鴻《福惠全書·雜課·新墾》:“其地……在目前不過頂名代納錢糧, 迨久之必成棄壤, 致累包賠.”
[棄繻】《漢書·終軍傳》:“初, 軍從濟南當詣博士, 步入關, 關吏予軍繻. 軍問:‘以此何爲?’吏曰:‘爲復傳, 還當以合符.’軍曰:‘大丈夫西遊, 終不復傳還.’棄繻而去.”繻, 帛邊. 書帛裂而分之, 合爲符信, 作爲出入關卡的憑證. “棄繻”, 表示決心在關中創立事業. 后因用爲年少立大志之典. 唐王績《晩年敘志示翟處士》詩:“棄繻頻北上, 懷刺幾西遊.” 唐杜甫《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》詩之二:“虙子彈琴邑宰日, 終軍棄繻英妙時.” 淸吳偉業《感舊贈蕭明府》詩:“授簡肯忘群彦會, 棄繻誰識少年裝.”
[棄繻生】指漢終軍. 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. 《漢書·終軍傳》:“軍爲謁者, 使行郡國, 建節東出關, 關吏識之, 曰:‘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.’” 唐李德裕《重過列子廟追感頃年與王仆射同題名於廟壁》詩:“重看題壁處, 豈羨棄繻生.” 參見“棄繻”.
[棄繻年】漢終軍年十八被選爲博士弟子, 入關棄繻. 后因以“棄繻年”指少年有爲之時. 唐耿湋《送郭秀才赴舉》詩:“鄕賦《鹿鳴》篇, 君爲貢士先. 新經夢筆夜, 纔比棄繻年.” 參見“棄繻”.
[棄繻者】棄繻生. 明李夢陽《潼關》詩:“滿眼非無棄繻者, 寄言軍吏莫嗔顔.” 明謝榛《楡河曉發》詩:“征塵何日靜, 古戍幾人閑? 忽憶棄繻者, 空慚旅鬢斑.”
[棄繻郞】棄繻生. 郞, 對少年的通稱. 元朱自牧《送鄜州節判任元老罷任東歸》詩之二:“都騎駸駸指汶陽, 關門應識棄繻郞.” 參見“棄繻”.
[棄繻關】漢終軍入潼關, 棄繻, 后因以“棄繻關”指潼關. 宋司馬光《送何濟川知漢州》詩之一:“復尋題柱跡, 重過棄繻關.” 淸趙翼《盧抱經作重逢入泮詩紀事敬賀四律》之二:“尙有昔年題字柱, 便當古蹟棄繻關.” 參見“棄繻”.
[棄權】放棄權利. 多用於選舉、表決、比賽等. 任德耀《小足球隊》第五幕:“我說, 待會兒不踢了--棄權.”如:大會表決時, 五十人贊成, 三人反對, 一人棄權.

'工夫'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

蘭蕙同心錄  (1) 2022.11.26
寒山子詩  (0) 2022.10.20
정약용 명고시  (2) 2022.09.22
한문문체특징  (0) 2022.06.16
장계조선식한문  (0) 2022.06.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