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詩詞中茶與酒的別稱

2017. 8. 1. 18:59

到唐朝時,以茶待客已經比較普遍。文人相聚,以茶代酒也成為一種清淡高雅的情趣。從以下唐詩中可見一二。

「今宵更有湘江月,照出霏霏滿碗花」(劉禹錫《嘗茶》),「天子須嘗陽羨茶,百草不敢先開花……碧雲引風吹不斷,白花浮光凝碗面」(盧仝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),「簇簇新英摘露光,小江圍里火煎嘗……合座半甌輕泛綠,開緘數片淺含黃」(鄭谷《峽中嘗茶》)。

這種飲茶的情趣,又漸漸地被詩意化而成為茶文化的一部分。所以,在不少詩中,也出現了茶的別名代稱。

「我家江南摘雲腴,落磑霏霏雪不如。」詩中的「雲腴」即茶的別名。因好茶往往產于山巔多雲霧處,故稱。

「茗飲蔗漿攜所有,瓷罌無謝玉為缸」。「茗飲」亦是茶的代稱。同時,「茗飲」還有飲茶的意思


二月山家穀雨天,半坡芳茗露華鮮」。「芳若」乃是香茶。

「十分煎皋盧,半榼挽醽醁。」(ling lu音靈錄)。「皋盧」,本為木名。其葉大,味苦澀,看起來很像茶,可以代作飲料,所以用作條的別名。《廣州記》上說:「皋盧,茗之別名,葉大而澀,南人以為飲。」

「偶與老僧煎茗粥,自攜修綆汲清泉。」「茗粥」即燒煮的菜。宋朝晁載之《續談助》中說:「茶,古不聞食之。近晉宋以降,吳人采其葉,煮,是為茗粥。」

「香若」即香茶。白居易《晚起》詩:「融雪煎香茗,調酥煮乳糜。」

「芳芽」,指香苫。元代徐世隆詩:「兔毫盞凈啜芳芽」。

「先春」,茶的異名。宋朝沈遘詩:「建溪石上摘先春,萬里封包數數珍。」

「茗雪」,呈青白色的榮。「同烹貢茗雪,一洗瘴茅秋。」

「草中英」,茶的喻稱。唐鄭愚《茶》詩:「嫩芽香且靈,吾謂草中英。」

「雞蘇佛」,茶葉別稱。明張岱《西湖尋夢》:「渴仰雞蘇佛,飢參玉版師。」

「雲華」,茶的代稱,因多雲霧處所產的茶優故稱。唐代皮日休《寒日書齋即事》詩:「深夜數甌唯柏葉,清晨一器是雲華。」


「綠乳」,茶水美稱,因綠茶泡出的水為綠色,故稱。唐代貫休《書仉氏屋壁》詩:「茶烹綠乳花映簾,撐沙苦水銀纖纖。」

「小草」,茶葉喻稱。宋代張祁《答人覓茶》詩:「內家新賜密雲龍,只到調元六七公;賴有家山供小草,猶堪詩老薦春風。」

「玉爪」,茶葉美稱,謂嫩芽泡開後狀如爪尖。宋楊萬里詩:「蒸水老禪弄泉手,隆興元春新玉爪。」

「鳥嘴」,茶的喻稱。因嫩茶頭狀如烏嘴,故稱。唐代鄭谷《峽中嘗茶》詩:「吳僧漫說鴉山好,蜀叟休夸鳥嘴香。」

「陽芽」,對茶葉的喻稱。宋周必大《茶》詩:「還向溪邊尋活水,閒於竹里試陽芽。」

「瑞草魁」,茶的美稱。意為茶乃瑞草之首。杜牧《題茶山》詩:「山實東吳秀,茶稱瑞草魁。」

「橄欖仙」。謂橄欖食後回味悠長,而茶更甚之,故稱。陶谷在《清異錄·茗荈》中說:「生涼好喚雞蘇佛,回味宜稱橄欖仙。」

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,文人墨客無不對酒這一佳飲揮毫渲染,顧盼流連。於是,酒不再單調地被稱為酒,它被賦予了數不勝數的美稱愛譽,在詩賦曲詞中醞釀,在笙歌夜舞下醇香


1、杜康:「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。」(曹操《短歌行》)相傳酒是夏朝杜康(即少康)發明的,故以釀酒的祖師爺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稱。

2、般若湯:「曲肱但作吉祥臥,澆舌惟無般若湯。」(謝逸《聞幼盤弟歸喜而有作二首其二》)」佛家禁止僧人飲酒,但有的僧人卻偷飲,因避諱,就把酒稱作「般若湯」。蘇軾《東坡志林•道釋》:「僧謂酒為般若湯。」竇革《酒譜•異域九》:「天竺國謂酒為酥,今北僧多雲般若湯,蓋瘦詞以避法禁爾,非釋典所出。」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曾給甘肅皇台酒題詞「香醇般若湯」。

3、杯中物:「天運苟如此,且進杯中物。」(陶潛《三責子》)「忍斷杯中物,眠看座右銘。」(杜甫《戲題寄上漢中王》)因飲酒時,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。始於孔融名言:「座上客常滿,樽(杯)中酒不空」。

4、壺中物:「唯是壺中物,憂來且自斟。」(張祜《題上饒亭》)壺中物,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。

5、忘憂物:「泛此忘憂物,遠我遺世情;一觴雖猶進,杯盡壺自傾。」(晉陶潛《飲酒之七》)「勞將箸下忘憂物,寄與江下愛酒翁。」(唐白居易《錢湖洲以箬下酒,李蘇州以五斗酒相次寄道無因同飲聊詠所懷》)酒能使人忘掉憂愁煩惱,故以「忘憂物」為酒的代稱。


6、紅友:「偶然兒子致紅友,聊為桃花飛白波。」(明王世貞《三月三日屋後桃花下小酌紅酒》)「留君且住,喚紅友傳杯,青援剪燭,伴我夜深語。」(清朱彝尊《邁陂塘•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》詞)宋羅大經《鶴林玉露•卷八》:「常州宜興縣黃土村,東坡南遷北歸,嘗與單秀才步田至其地。地主攜酒來餉曰『此紅友也』。」

7、釣詩鉤、掃愁帚:「要當立名字,未用問升斗。應呼釣詩鉤,亦號掃愁帚。」(蘇軾《洞庭春色》)古時詩人借酒激發詩興,解憂消愁,故稱酒為「釣詩鉤」、「掃愁帚」。

8、春:「暫伴月將影,行樂須及春。」(李白《月下獨酌》)「聞道雲安曲米春,才傾一盞即醺人。」 (杜甫《撥悶》)「今年洞庭春,玉色疑非酒。」(蘇軾《洞庭春色》)「春」為歲之首,又喻大地生機勃勃,萬物更新,從而引發人們的希望與嚮往。唐人好以「春」為酒的代稱。《國史補》云:酒有郢之富春,烏程之若下春,縈陽之土窟春,富平之石凍春,劍南之燒春。《詩經•豳風•七月》:「十月獲稻,為此春酒,以介眉壽。」

9、黃醅:「世間好物黃醅酒,天下閒人白侍郎。」(白居易《嘗黃醣新酌憶微之》)「賴有黃醅法,終年任醉醒。」(陸遊《山園雜賦之二》)此以「黃醅」為酒的代稱。

10、白墮:「殷勤賦黃竹,自勸飲白墮。」(蘇轍《次韻子瞻病中大雪》)相傳晉人劉白墮善釀美酒,「飲之得美而醉,經月不醒」,京城人爭相饋贈。見北魏楊衍之《洛陽伽藍記•城西法雲寺》:「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,季夏六月,時暑赫羲,以罌貯酒,暴於日中。經一旬,其酒不動,飲之香美而醉,經月不醒。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,遠相餉饋,逾於千里。以其遠至,號曰鶴觴,亦曰騎驢酒。永熙中,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,路逢盜賊,飲之即醉,皆被擒。時人語曰,『不畏張弓撥刀,唯畏白墮春醪』。」後因以「白墮」為酒的代稱。

11、凍醪:「雨侵寒牖夢,梅引凍醪傾。」 (杜牧《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》)凍醪,即春酒,是寒冬釀造,以備春天飲用。《詩•豳風•七月》:「十月獲稻,為此春酒,以介眉壽。」宋朱翼中《酒經》:「抱瓮冬醪,言冬月釀酒,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。」

12、流霞、霞液:「愁人坐狹邪,喜得送流霞。」(庾信《衛王贈桑落酒答奉》)「霞液朝可飲,虹藝晚堪食。」(吳筠《遊仙詩》)傳說項曼都好學仙道,後隨仙人上天,飲流霞一杯,數日不飢。事見王充《論衡•道虛》。後以「流霞」、「霞液」指美酒。

13、壺觴:「引壺觴以自酌,眄庭柯以怡顏。」(陶潛《歸去來辭》)「東都添個狂賓客,先報壺觴風月知。」(白居易《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》)壺觴,盛酒的器皿,後來用作酒的代稱。

14、歡伯:「貧難聘歡伯,病敢跨連錢。」(宋楊萬里《和仲良春晚即事》)「三人成邂逅,又復得歡伯;歡伯屬我歌,蟾兔為動色。」(金代元好問《留月軒》)酒能消憂解愁,給人們帶來歡樂,故酒有「歡伯」之別稱,最早見於漢代焦延壽《易林•坎之兌》:「酒為歡伯,除憂來樂」。

15、醇酎:「醇酎中山,流湎千日。」(左思《魏都賦》)「中山冬啟,醇酎秋髮。」(張載《酃酒賦》)醇酎是上等酒的代稱。

16、酌:「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」(李白《月下獨酌》)酌,本意為斟酒、飲酒,後引申為酒的代稱,如「便酌」「小酌」。

17、醑:「借別傾壺醑,臨分贈鞭。」(李白《送別》)「餐菊為糧露為醑。」(楊萬里《小蓬萊酌酒》)醑,本意為濾酒去滓,後用作美酒代稱。

18、醍醐:「更憐家醞迎春熟,一瓮醍醐迎我歸。」(白居易《將歸一絕》)醍醐,特指美酒。

19、黃封:「苦戰知君便白羽,倦遊憐我憶黃封。」(蘇軾《與歐育等六人飲酒》)黃封,指皇帝所賜的酒,也叫宮酒。《書言故事•酒類》:「御賜酒曰黃封。」

20、青州從事、平原督郵:「豈意青州六從事,化為烏有一先生。」(蘇軾《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》)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•術解》:「桓公(桓溫)有主簿善別酒,有酒輒令先嘗,好者謂『青州從事』,惡者謂『平原督郵』。青州有齊郡,平原有鬲縣。從事,言到齊;督郵,言在鬲上住。」「從事」、「督郵」,原為官名。後以「青州從事」作美酒的隱語。以「平原督郵」作壞酒的隱語。

21、曲生:「病來幾與曲生絕,禪榻茶煙雙鬢絲。」(陸遊《初春懷成都》)「曲生真吾友,相伴素琴前。」(明代清雪居士的詩句)「春林剩有山和尚,旅館難忘麴秀才。」(清代北軒主人的詩句)「故曲生頻來,則騷客之金蘭友。」(蒲松齡《聊齋志異•八大王》詞)唐人小說中有秀才曲生化酒的故事。見鄭《開天傳信記•麴秀才》。後以「曲生」指代酒。

22、麴道士、曲居士:「瓶竭重招麴道士,床空新聘竹夫人。」(陸遊《初夏幽居》)「萬事盡還曲居士,百年常在大槐宮。」(黃庭堅《雜詩之五》)麴道士、曲居士,是對酒的戲稱。

23、曲櫱:「憑誰給曲櫱,細酌老江干。」(杜甫《歸來》)「曲櫱有毒,安能發性。」(蘇軾《濁醪有妙理賦》)曲櫱,本意指酒母。《尚書•說命》:「著作酒醴,爾惟曲櫱。」《禮記•月令》:「乃命大酋,秫稻必齊,曲櫱必時。」後用作酒的代稱。

24、茅柴:「琉璃盞內茅柴酒,白玉盤中簇豆梅。」(明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)茅柴,本是對劣質酒的貶稱,後亦成為市沽薄酒的特稱。馮時化《酒史•酒品》:「惡酒曰茅柴。」吳聿《觀林詩話》:「東坡『幾思壓茅柴,禁綱日夜急』,蓋世號市沽為茅柴,以其易著易過。」

25、香蟻、浮蟻:「閒招好客斟香蟻,悶對瓊華詠散鹽。」(韋莊《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+韻》)香蟻、浮蟻,酒的別名。因酒味芳香,浮糟如蟻而得名。

26、綠蟻、碧蟻:「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。」(白居易《同李十一醉憶元九》)「嘉魴聊可薦,綠蟻方獨持。」(謝眺《在郡臥病呈沈尚書》)「歌麗泛碧蟻,放繡箔半鉤。」(吳文英《催雪》)因酒面上浮有綠色泡沫,故以「綠蟻」、「碧蟻」為酒的代稱。

27、椒漿:「雨過風清洲渚閒,椒漿醉盡迎神還」。(唐李嘉祐《夜聞江南人家賽神,因題即事》)椒漿,即椒酒,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。因酒又名漿,故稱椒酒為椒漿。《楚辭。九歌•東皇太一》:「奠桂酒兮椒漿。」漿本指淡酒,後亦作為酒的代稱。

28、狂藥:「廉外春風正落梅,須求狂藥解愁回。」(唐李群玉《索曲送酒》)因酒能亂性,飲後輒能使人狂放不羈而得名。唐房玄齡《晉書•裴楷傳》:「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(石崇)酣宴,慢傲過度,崇欲表免之。楷聞之,謂崇曰『足下飲人狂藥,責人正禮,不亦乖乎?』崇乃止。」

29、酒兵:「憶別悠悠歲月長,酒兵無計敵愁腸。」(唐張彥謙《無題》)因酒能解愁,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。唐李延壽《南史•陳慶之傳》附《陳暄與兄子秀書》有此稱謂:「故江諮議有言『酒猶兵也。兵可千日而不用,不可一日而不備;酒可千日而不飲,不可一飲而不醉』。」

30、清聖、濁賢:「醉月頻中聖,迷花不事君。」(李白《贈孟浩然》/中聖,醉酒之意。)「避賢初罷相,樂聖且銜杯。」(唐李适《罷相作》)「閒攜清聖濁賢酒,重試朝南暮北風。」(陸遊《溯溪》)東漢未年,曹操主政,禁酒甚嚴。有一次尚書郎徐邈違令在家狂飲,喝得酩酊大醉。適逢曹操派人傳喚上朝議事,徐邈躲避不及,便仗著酒興對來人說:「請回丞相話,臣正與聖人議事,不得功夫。」來人一聽是「聖人」不再追問便回命了。徐邈由此躲過了懲處。後世因稱白酒或濁酒為「賢人」,稱清酒為「聖人」。把喝醉酒稱之為「中聖人」或「中聖」。

聲明:轉載旨在分享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。

您的訂閱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!每天與您分享精彩資訊~


原文網址:https://read01.com/nygEDM.html

''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

茶詩集錦  (0) 2017.08.01
峽中嘗茶  (0) 2017.08.01
이규보와 다시(茶詩)  (0) 2017.08.01
[스크랩] 차 따기(採茶)와 차 만들에 대한 다시(茶詩)  (0) 2017.08.01
[스크랩] 춘설차  (0) 2017.08.01